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先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刘先春 佟玲 maxkyj 2022-04-24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年第3期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刘先春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佟玲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时代背景下,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配备、培训和互动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协同高度、打造教师配备的标准梯度、实现教师培训的同频进度、营造教师互动的共振频度,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实践路径构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教师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在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体化变革。新时代,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配备、培训、互动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能够担当历史重任、承载时代重托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01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可能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2](P506)思政课教师队伍是由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有机整体,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关联,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基础。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一体化视域下进行系统统筹和方案探讨,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吁求和科学研判。

第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拥有立德树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在驱动,是教师队伍本质规定性的价值表达,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价值前提。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立德树人”精准概括了思政课教师的根本价值追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科学阐释了思政课教师在价值追求上的具体内涵。思政课教师在价值追求上都具有一致的契合点,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目标,致力于回应并践行“培养什么人”这一具体价值追求;都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价值选择,将促进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和螺旋式上升作为自身价值创造过程,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培养人”这一具体价值追求;都以“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为价值指向,彰显“为谁培养人”这一具体价值追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价值取向的同向性、价值目标的契合性、价值选择的协同性、价值指向的一致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要求一体化建设奠定了价值基础。

第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隶属于共同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互嵌介质和前提要件,“任何系统都具有‘内部’(结构)、‘外部’(行为)二重性”。[3](P33)在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系统中,以学校、科研院所等为代表的组织机构通过将思政课教师个体“组”起来,“织”起一个能够协调运转的内部系统结构;以教师准入、招聘等为代表的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原则和规范将思政课教师个体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顺起来,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系统拥有良好的系统行为和外部表现。相关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实际上是期待通过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形成思政课建设中一系列的动力和约束结构,把作为主体力量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教师的行动置于特定的规则和权利体系之中,从而引导教师队伍做出可期待的、有序的行动”。[4]因此,与思政课教师相关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要件和互嵌介质。同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也涉及组织机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完善,需要这两种互嵌介质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有机组合,使思政课育人目标协同、教育资源整合、学段衔接耦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以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介质实现了过程互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第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蕴含系统衔接性。系统衔接性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证。任何一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都要考虑到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合作,从而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的系统衔接性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为教学实践的功能延展性。“当系统由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呈现出单个元素所没有的某种目的、行为和功能。”[3](P62)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构成的具有系统衔接性的课程体系,授以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不同的教学任务,赋予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以“小学启蒙—中学塑造—大学引导”螺旋式上升的功能延展性和阶段发展性,进而保证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由低到高的层次跃升。并且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是贯穿思政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提升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法治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流,厚植爱国情、激发强国志、引导报国行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诉求。这就为各学段思政课的有序平稳对接提供了适配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和互动一体化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环节联动性。环节联动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环节之间存在的围绕建设目标上下浮动的关联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配备、素质、培训和互动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运行过程和建设范式。其中,教师配备是前提,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层面的基本任务;素质培养是基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层面的必然要求;教师培训是重点,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力量”层面的关键步骤;教师互动是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建设在“能量”层面的实践指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耦合程度和内耗制约程度将会形塑不同的队伍状态,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建设效果。各个环节之间同向而行、互通互济,就会协同放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功能,触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合作行为的发生,“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呈现出1+1>2,或非可乘数的关系”。[5](P125)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环节联动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环节嵌套耦合和机制动态调整提供了基本前提。

02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推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第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轻重失衡稀释教学效果。教师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师素质均衡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层面的基础要求。当前,部分地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形成的“培养惯性”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阻碍因素。这种“培养惯性”表现为“重过程轻结果”“重外延轻内涵”,倾向于满足教师快速上岗的“短期目标”,而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设计。在这种“培养惯性”影响下,部分思政课教师素质得不到均衡发展,“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6]使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效果难以实现。

第二,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削弱队伍整体效能。教师配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思政课教师配备充分能够在“量”的层面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效能提供稳态作用,使队伍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并逐渐进化;反之,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将会由于“量”的缺少触发队伍整体效能失稳。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配备问题,在多项政策和文件中对教师编制配备、资源配置等问题予以规范。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规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供给差’”,[7]思政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失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配备存在缺位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效能进化的可能性被剥离。

第三,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培训和互动缺位导致教学衔接不畅。教师培训和互动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条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培训和互动相互学习,进而形成共生结构,也是防止各学段教师队伍相对割裂、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队伍相对封闭的重要保障。从现实情况看,部分教师培训和互动缺位所导致的教学衔接不畅是制约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教师培训上,由于各学段教师一体化培训存在一定的缺位情况,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或多或少地存在脱节问题”,[8]“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9]教师互动上,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多将交流重点放在与本学科教师的交流上,加之“互联互动的实践交流平台尚未形成”,[10]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不畅,合力育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03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是进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性塑造。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失衡、配备不足、互动缺位等问题,构筑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协同高度、打造教师配备的标准梯度、实现教师培训的同频进度、营造教师互动的共振频度,是现阶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要求一体化。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要求一体化,既要上承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出的“六要”要求,又要下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构筑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协同高度”。

其一,理想信念的培养。理想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素养的精神标尺,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觉认同。“人的思想倾向如何,精神状态如何,道德素质如何,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11](P7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先信仰才能讲信仰,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改其心、不移其志,才能有效启蒙、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思政课教学具备“政治的高度”。

其二,“三种情怀”的培养。情怀深切是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内在要求,对家国情怀的自觉认知、对传道情怀的自觉践履、对仁爱情怀的自觉坚定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关注国家、时代和社会,使思政课立足“国情的厚度”;要具备精湛的传道情怀,将投身思政教育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让思政课教学具备“追求的深度”;要有殷切的仁爱情怀,将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使思政课教学具备“情感的温度”。

其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思政教师素质的必备要件,思政课教学涉及各个学段的教育对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本学段的思政课堂之中去,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和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教师对课堂驾驭的程度。

其四,三种视野的培养。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在打牢专业功底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学段、领域的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要具备宏阔的国际视野,适度利用国外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客观看待外部世界;要延展历史视野,不断补给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相关知识储备,使各学段思政课具备“时空的跨度”。

其五,教师的自我规约。思政课是一门有立场、有纪律、有要求的工作,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要做到知与行一致,也要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充分展现教师内心“自律的风度”。

其六,教师的人格守正。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2]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以深厚的学识魅力感染学生,以精妙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以深邃的思想魅力打动学生,与学生形成“共振的频度”。

第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一体化。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其现实指向是确保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数量充足,打造教师配备的“标准梯度”。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一体化建设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增大进量,培养和补充一批思政课教师。这种增大进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源头储备与资源供给的结合上。从加强源头储备角度而言,要对当前全国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进行精准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一体化配备要求,设计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供给能力。同时,按需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博招生规模,提升教师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从加大资源供给角度而言,包括在现有编制总量基础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编制,加大思政课教师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此外,强化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资格配备、经费配备、教研人员配备管理,提升思政课教师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其二,通过创新机制和优化队伍,补充和调配一批思政课教师。从创新机制而言,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和招聘制度、教师职称考核和考核评价制度、教师退出机制等内容来推动教师配备一体化;从优化队伍而言,以转聘、借调的方式将党政机关、社科研究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嵌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特聘、支援等方式将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渗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壮大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

第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一体化。一体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效果的呈现有赖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培训向度全面和维度均衡。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涉及多个向度和维度,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一体化建设的成效聚合,需要将这些向度、维度落实并汇聚到具体举措上来,进而实现培训的“同频进度”。

其一,一体化培训的向度。从培训向度出发,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一体化包含四个方面:主体要素全员化,强调培训范围要覆盖至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促进全体思政课教师共同发展;过程要素全程化,要求培训贯穿于思政课教师入职、成长、晋升全过程,贯穿于教师备课、说课、授课等教学过程始终;设计要素体系化,强调要利用好“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理论研修基地+教学研修基地+实践研修基地”的立体化研究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国培计划、名师工作室等拓展培训途径,释放培育方案的育师潜力;组织要素协同化,主要是指协同发挥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级、省级思政课教指委的指导下,协同挖掘各分教指委在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中的咨询、研判、督查、评估、示范、指导、引领等作用,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

其二,一体化培训的维度。包括“理论育师”与“实践育师”两大模块。一方面,理论育师的精细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这一基础,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进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思政专业基础知识是培训的重点,应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补齐各个学段教师在其他学段的专业知识短板;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思政课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应定期组织开展公共课学习、集体研学等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准输入。另一方面,实践育师的精深化。实践育师的精深化有赖于不断深化观察式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观摩、访学等活动引导教师在了解其他教师授课实况的同时与自身授课实践加以比较,从而强化正确的教学认知;有赖于强化参与式实践,通过理论宣讲、挂职锻炼等方式使思政课教师亲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从中获取教书育人之智;有赖于不断探索磨砺式培训,从组织支教、教学支援等活动中磨砺吃苦耐劳的勇气和意志。

第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互动一体化。“一个特定主体的各种活动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主体提供的、不断变化的情境。”[13](P87)如果思政课教师是“特定主体”,那么其他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个体都是“其他主体”。思政课教师作为能动性的主体既可以在与其他教师的备课互动中筛选、分类、抽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促进自我成长,也能在互动中作用于其他教师或互动环境,释放自身的有利影响,促进队伍整体效能的跃升。因此,加强教师队伍互动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其一,要建立纵向跨学段制度化备课机制。“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1]首先,加大思政课备课资源的整合与统筹。平台完善是深度挖掘备课资源的关键,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备课的有机融合,为跨学段备课机制建设提供平台保障。此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梳理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多模态数据,协助思政课教师诊断自身备课瓶颈。其次,探索建立跨学段备课共同体。遵循大中小学段相贯通、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由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以干部培训学院为依托,以思政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由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引导,建立跨学段教师备课共同体,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小队伍”变成一体化的“大队伍”,强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密度和互信程度,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动态调整和有效进阶。

其二,要建立横向跨学科常态化研修机制。习近平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P378)这种协同效应就是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与相应学段的其他课程任课教师交流研讨。应借助社交媒体搭建“思政互动圈”,打破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之间的物理阻隔,填补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空隙。“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5](P419-420)当教师们互动频繁,开辟或适应与其他学段、其他学科教师的互动机制和稳定的互动状态时,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就被推进了。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4]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

[5]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

[7]杨威.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六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8]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9]余华,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10]郑敬斌,李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11]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13] [美]约翰·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